时间:2021-03-12 来源: 作者: 我要纠错
提起亲密关系中的PUA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通过不断的精神打压,造成他人对自我自信心的持续下降。
但你知道吗,这种让我们深恶痛绝的“精神虐待”,并不仅仅存在于恋爱关系之中,在很多家庭中也时有发生,只不过施暴的一方,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父母。
1.亲近之人的打击和否定,最让人崩溃
在中国家庭里,“打压式育儿”的教育方式十分常见。
“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?”
“你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?”
这些话听起来是否十分的熟悉?
哪怕已经十分努力,做的很好了,父母的回答却还是“你本来可以更好”、“还不够”、“不如别人”。
简·尼尔森博士曾说,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,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,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?
来自最信任的人的打压,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失望中变得敏感、自卑、不自信,活在父母打压之下的孩子,无法认可自己,更无法相信他人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“标签效应”,指的是“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,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。”
而当父母不断给孩子树立“你不行”的预期时,就是在不断强调孩子内心给自己的定位和走向,将父母的不信任和否定直接传递进孩子的骨子里。
总以为让孩子低到尘埃里,是为了他好,孩子会自己反弹而起,逆风翻盘,却忽略了那个被尘埃包围的孩子,很难有勇气相信自己具备跃出黑暗的力量。
2.控制欲强的父母,是孩子一生的灾难
家庭式PUA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控制欲。
也许对家长来说,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,事无巨细的安排好孩子的大事小事,是爱孩子、关心孩子的体现,但是,如果把握不好分寸,变成没有底线的绑架和监视,“照顾”就变了味道。
记得那位在孩子的房间安装监控的父亲吗?
这种“360°无死角”的关注压得孩子喘不过气,一方面“父母都是为了你好”的思想让他不敢反抗,而另一方面,他又渴望逃离父母的监视,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。
父母控制欲过强,带给孩子的是压力和伤害,是以“爱”为借口的侵占和剥夺。
3.不吼不骂,应该如何教育孩子?
教育孩子是场修行,作为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呢?
《非暴力沟通》里有这样一套沟通法则:“可以批评,但不要批判;讲事实,但不要恶语中伤。”
听过这样一则故事:因为孩子总喜欢乱扔玩具,妈妈没少教育他,“跟你说了多少遍,用完的玩具要收起来,你怎么就是不听!”
有一次孩子忍不住顶嘴:“怎么没收拾?昨天我就收拾了!”
妈妈觉得孩子是在狡辩,不由分说地又把孩子骂了一通。
从那以后,孩子反而变本加厉,一次也不主动收拾玩具了。
谁都有犯错的时候,更何况是孩子,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,家长一定要客观公正的评价,如果一开始就带着“批判”滤镜,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
除此之外,给孩子适当的鼓励、爱,和肯定,让他们对自己树立起自信心。
养育孩子,需要的是用心、用爱、用时间、用智慧,我们把积极的投射给孩子,他们就是积极的;我们把阴暗和消极传递给孩子,他们就是悲观的。
养育只有一次,没有机会重来,但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经常反思,及时调整,做一个“成长型”的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