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2-01-12 来源: 作者: 我要纠错
作者:张华
中国古典诗词中多见『一』字。作为数量词的『一』貌似普通,然多别有深意,妙趣横生。
先见之心
唐代诗人杜甫《曲江二首(其一)》云:
一片花飞减却春,风飘万点正愁人。
且看欲尽花经眼,莫厌伤多酒入唇。
江上小堂巢翡翠,苑边高冢卧麒麟。
细推物理须行乐,何用浮名绊此身。
这首诗被浓浓的伤春情绪所笼罩,诗人的感伤之情皆由“一片花飞”引起。在游人尚在欣赏万紫千红的春景时,枝头飘落的一片花瓣却深深地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。他意识到美丽的春天行将远去,不禁悲从中来,更何况“风飘万点”呢?此情此景,怎一个“愁”字了得!诗人情感之细腻敏锐,于此可见一斑。
一枝红杏可以报告春天的消息。如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”(宋·叶绍翁《游园不值》)是诗人对春天的发现,一枝红杏是园内万紫千红的景色和浓郁春光的象征。
同样,一枝梅花也可以透露春天即将消逝的讯息,正所谓“无限春愁在一枝”(元末明初·高启《梅花诗》)。常言道,一叶落而知天下秋,如“淮南一叶下,自觉洞庭波”(唐·许浑《早秋》),“一叶落,几番秋,江南独倚楼”(宋·贺铸《独倚楼》),“只有一枝梧叶,不知多少秋声”(宋·张炎《清平乐》),“渐觉一叶惊秋,残蝉噪晚,素商时序”(宋·柳永《竹马子》)等诗句和词句,皆由一叶而感知到秋天的来临,发出春秋代序、岁月不居之感,恰是作者“先见之心”的体现。
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《诗品序》云:“若乃春风春鸟,秋月秋蝉,夏云暑雨,冬月祁寒,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。嘉会寄诗以亲,离群托诗以怨。至于楚臣去境,汉妾辞宫,或骨横朔野,或魂逐飞蓬,或负戈外戍,或杀气雄边,塞客衣单,孀闺泪尽。或士有解佩出朝,一去忘返。女有扬蛾入宠,再盼倾国。
凡斯种种,感荡心灵,非陈诗何以展其义?非长歌何以骋其情?”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中也说:“春秋代序,阴阳惨舒,物色之动,心亦摇焉。”春夏秋冬,寒来暑往,皆有相应的景物与之对应;喜怒哀乐,悲欢离合,皆可诉诸诗词加以表达。
诗人或词人不但对人情世态十分敏感,对外在景物变化的感知亦极为敏锐。一片飞花、一片落叶皆可引发其伤春悲秋之情。也许,一颗“先见之心”是成为一位好诗人或词人的必要条件。
锤炼之意
宋人魏庆之《诗人玉屑》上卷记载了著名的“一字师”故事:
郑谷在袁州,齐己携诗诣之。有《早梅》诗云: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”谷曰:“‘数枝’非早也,未若‘一枝’。”齐己不觉下拜。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。
郑谷改“数”为“一”,实在是妙。“一枝”的妙处在于,其比“数枝”更为契合“早梅”之“早”的命意,“数枝”当为开花已久,“一枝”则为独绽枝头,其开放之“早”不言而喻。正是由于郑谷对“一”字的锤炼,才有了这一名句和这则世代流传的故事。
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,“一枝”不仅优于“数枝”,而且还可以一当十,起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。宋代《王直方诗话》载:“荆公作内相时,翰苑中有石榴一丛,枝叶甚茂,但只发一花,故荆公题此,余每以不见全篇为恨。”
这里说的王安石所题,即为《咏石榴花》中的“浓绿万枝红一点,动人春色不须多”两句,其为王安石自作,抑或是他引用前人诗句,难以判定。这两句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,就在于其将动人春色集中在了“红一点”上,那浓艳的红色在万绿枝头格外鲜明,颇具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,比“红万点”更为含蓄蕴藉,打动人心。
在中国古典诗词中,“一”既能表示单一之意,还含有“满”“完全”的意思。如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(宋·贺铸《青玉案》)中的“一川烟草”即满川烟草之意,为与“满城风絮”之“满”相区分,改为“一”,不但避免了重复,而且抑扬顿挫,韵律和谐,更有画面感。
又如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(南唐·李煜《虞美人》),“春阴垂野草青青,时有幽花一树明”(宋·苏舜钦《淮中晚泊犊头》),等等,其中的“一”都可释为“满”,但比“满”更简洁,更具韵律美和意境美。“一”字之用,充分体现了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才华。
凝結之情
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中“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”“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”“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”等句,通过“一日”和“三月”“三秋”“三岁”的长短对比,反映感情之深和思念之切,是一种凝练手法。
唐代齐己《早梅》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一枝开”的“一枝”,不仅突显了梅花盛开之“早”,其一枝独放的情景还表现了梅花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,梅花傲雪凌霜的精神凝结在了“一枝开”之中。
此外,“一”还有孤、独之意,可以突显孤寂之情。如“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”(唐·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),“乡心正无限,一雁度南楼”(唐·赵嘏《寒塘》),“天寒一雁叫,夜半几人闻?”(宋·杨万里《和周仲觉》)。在这一声雁鸣中,诗人的孤寂之心和思念之情跃然纸上,尤其是在夜深人静之时,以动衬静,情思郁结,更加难以排遣。
虽然“一”是一个普通的数量词,但在特殊的语境中与不同的词语结合,能生发出不同的意蕴和内涵。如“系我一生心,负你千行泪”(宋·柳永《忆帝京》),“相思一夜梅花发,忽到窗前疑是君”(唐·卢仝《有所思》),其中的“一生”“一夜”表现时间之长。“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行。夜深千帐灯”(清·纳兰性德《长相思》),“刘郎已恨蓬山远,更隔蓬山一万重”(唐·李商隐《无题》),其中的“一程”“一万重”表现路途之远。
“怕相思,已相思,轮到相思没处辞,眉间露一丝”(明·俞彦《长相思·折花枝》),“无情不似多情苦,一寸还成千万缕”(宋·晏殊《玉楼春·春恨》),其中的“一丝”“一寸”表现情感之细腻、真挚。
“花自飘零水自流。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(宋·李清照《一剪梅》),其中的“一种”则表现了用情之专一。凡斯种种皆与抒情契合,万屡情思凝结一心,系于一人,聚焦一点,归于一处,情感之浓烈尤甚。
中国古典诗歌中的“一”字,不仅反映了诗人或词人善于推敲和锤字炼句的治学精神,还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诗心和诗情,具有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效果,值得今人反复揣摩,认真领会。
【作者简介】张华,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。